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每早一分钟溶栓,就能大大降低终身残疾的可能及出血风险。近日,昆明同仁医院卒中中心应用“溶栓+取栓”的桥接治疗方式,为一名93岁高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打通了生命线,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突发脑梗,耄耋老人命悬一线
93岁的陈奶奶(化名)刚吃完晚饭,正笑着和家人聊天,突然,她手中的筷子掉落在地,整个人向左倾斜,“咚”的一声重重摔倒在地财聚配资,家人连忙上前搀扶,却发现老人左侧身体完全不能动弹,嘴里含糊地喊着“拉我起来...麻...”,嘴角还不断流出口水。发现情况不对,家属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紧急将她送到昆明同仁医院急诊医学科救治。
展开剩余71%入院后,急诊医学科的接诊医生发现老人双眼向右侧凝视、意识模糊、言语不清,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对疼痛没有反应,初步诊断是急性脑卒中,便立即启动卒中绿色救治通道,组织卒中中心团队展开抢救,完善颅脑CT排除脑出血后,考虑为急性脑梗死。
由于患者发病时间在4.5小时静脉溶栓时间窗内,且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达20分(表现为构音障碍、肢体瘫痪),卒中中心团队立即与家属详细沟通病情,说明静脉溶栓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征得家属同意后,团队迅速为陈奶奶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考虑到患者可能存在大动脉闭塞,李余仙副主任同步安排完善脑血管及灌注等相关检查,为后续可能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做好准备。
桥接取栓,为生命接力
静脉溶栓过程中,陈奶奶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财聚配资,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前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部分代偿供血,但脑灌注成像显示仍存在低灌注状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考虑患者有动脉取栓指征,如不及时进行取栓治疗,将导致偏瘫、昏迷等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但患者已93岁高龄,血管脆性大、基础疾病多、术后恢复难度高……这些因素都使手术风险成倍增加。面对这一棘手情况,神经内科李余仙副主任与介入团队反复评估后认为:“虽然手术风险极高,但这是患者获得功能恢复的唯一机会。”看着病床上意识模糊的老人,家属们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同意手术。
在紧急完善术前准备后,卒中中心介入团队迅速行动,熟练运用微导丝、微导管、取栓支架等介入材料,进行抽吸结合支架取栓。经过紧张的介入手术,卒中中心介入团队成功从患者颈内动脉取出了数个细长的暗红色血栓,当再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血流恢复通畅的那一刻,手术室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由于救治及时有效,术后陈奶奶很快清醒过来,肢体肌力、语言功能明显改善,目前在家人的搀扶下已能下床行走,并恢复了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及时救治,老人不可能恢复得这么好!”患者家属不停道谢。
医生提醒
突发卒中需牢记“FAST”识别法(面部下垂、手臂无力、言语困难、迅速呼救),发病4.5小时内是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本文审核专家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和知识分享财聚配资,不作为医疗建议或诊疗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就诊。
发布于:广东省阳美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